學術不端典型案例展示
時間:2020-01-15    作者:教師發展研究中心    來源:威海四中    點擊量:

?      社科院2018版《反腐倡廉藍皮書:中國反腐倡廉建設報告NO.8》梳理了近20年來國內媒體公開報道的64起學術不端典型案例?!秷蟾妗饭_點名的既有普通的高校教師,也有知名院校的系主任、院長、副校長乃至校長。對此,有媒體評論“學術不端已滲透學術界各層級”。
     64起案例解鎖了學術不端的各種姿勢,有七宗“最”既讓人觸目驚心,又讓人哭笑不得。
     一、最為黑色幽默的學術不端:本科生偽造博士證書做博后,出站后又當上了教授
     龔偉是西北大學的本科畢業生,有一天他腦洞大開,換了個“龔建國”的名字并拿著偽造的復旦大學博士畢業證書先后在重慶和成都的兩所大學做了博士后,出站后又被四川理工學院聘為教授。
     媒體報導,“為了讓‘龔建國’安心工作,早出成績,四川理工學院除了按教授標準發給他工資外,還為其提供了一套180平方米的住房”,并“配套了幾十萬的科研經費”。此外,“龔建國”還創辦并主編一份英文期刊,并體面地開始了自己的教授生活。
     熟料半年后,“龔建國教授”與自己帶來的助手發生了矛盾,不滿待遇問題的助手向學院揭發了“龔建國”文憑造假事宜,學院立即向警方報案。后來,警方以涉嫌偽造、私刻印章對“龔建國”予以刑事拘留。
     此事已經過去了十幾年,但是假博士“龔建國”正兒八經地成為兩所高校的博士后,并成為當年自貢市引進的6個博士生中唯一擁有雙料“博士后”經歷的“人才”,享受著四川理工學院的教授待遇,這波操作還真是讓人跌碎了眼鏡,堪稱史上最為黑色幽默的學術不端,只是不知這種學術不端背后究竟尷尬了誰?如果龔教授不與助手發生矛盾,他的造假之路又會走多遠?
     二、最烏龍的學術不端:兩篇碩士論文雷同,導師竟是同一人
     社科院2018版《反腐倡廉藍皮書》還點名東北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2006屆碩士畢業生張立明的學位論文涉嫌抄襲本校同專業2005屆碩士畢業生馬達的學位論文一事。
     有媒體指出兩篇論文的題目、摘要、關鍵詞、參考文獻和正文內容高度相似,甚至一些筆誤也完全雷同。其中,兩篇論文的英文摘要幾乎一字不差,英文關鍵詞則完全相同,僅次序有所不同。只是匪夷所思的是,兩位學位論文的作者就讀的是同一專業,論文的指導老師為同一人。只是不知道這位導師究竟如何在論文的“原創聲明”中簽上了自己的名字,或者細思極恐:這位導師壓根就沒仔細看過學生的畢業論文。
     不過后來一想,兩篇學位論文雷同且出自同一位導師并沒啥問題,這才能證明兩位學生確實是一位導師教出來的呀,這種學術不端還真是最烏龍的學術不端。
     三、最具國際范的學術不端:姓名拼音相同,英文成果“共享”
     北京化工大學教授陸駿,利用中國人姓名拼音所對應英文名字的相似性,把三個不同Jun Lu的學術成果、學歷、工作經歷進行了剪切、粘貼和美顏。這樣,集耶魯大學盧俊的7篇頂級學術期刊論文,多倫多大學Lu Jun的博士學位、美國默克公司Lu Jun的工作經歷于一身的豪華學術履歷,讓陸駿獲得了“青年****”的入選資格。當年陸駿39歲,可謂“羽扇綸巾、雄姿英發”,只是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最終被方舟子打假而被解聘。在學術不端的案例中,陸教授的這波操作可謂最具國際范的學術不端了。
     四、最猖狂的學術不端:靠“農民工”打磨搞出了漢芯一號,騙走上億經費
     不少媒體曾報導“漢芯1號”正式發布時的盛大場面:“上海市政府新聞辦公室親自主持,信產部科技司司長、上海市副市長、上??莆?、教委負責人悉數到場。在發布會上,由王陽元、鄒士昌、許居衍等知名院士和‘863計劃’集成電路專項小組負責人嚴曉浪組成的鑒定專家組作出了一致評定:上海“漢芯1號”及其相關設計和應用開發平臺,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是中國芯片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只是后來故事發生了反轉,這枚讓國人驕傲的“中國芯”居然是一個“水貨”,事件的始作俑者,曾是上海交通大學的教授、博士生導師,微電子學院的院長的陳進買來摩托羅拉芯片,雇人將標志磨去,刻上“漢芯一號”字眼,就成了自主研發的高科技產品,騙過了科技部、中科院的評審專家。陳進依靠炮制出來的一系列“漢芯”產品獲得上億科研經費和數不數勝的學術頭銜,使原本該給國人帶來自豪感的“漢芯一號”,變成了一起讓人瞠目結舌的重大科研造假事件。這波欺騙國民情感的學術不端也堪稱史上最猖狂的學術不端。
     五、最令人扼腕的學術不端:31歲的“娃娃博導”涉嫌抄襲,自毀光明前程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前副院長張紅31歲就當上了博導,被稱為“娃娃博導”,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這個年齡的博導更加稀缺。
     只可惜《環球法律評論》編輯部于2017年1月6日發布了《本刊聲明》,稱經舉報并核實,署名張紅的《19世紀德國人格權理論之辯》一文涉嫌抄襲德國學者Klaus Martin相關著作。至此,“娃娃博導”被蒙上了一層陰影。
     社科院2018版《反腐倡廉藍皮書》評論到“如此出色的青年學者,如果不是極度浮躁,又怎會做出如此不理智的事情,以致自毀前程?”該“娃娃博導”的學術不端也因此可稱為最令人扼腕的學術不端。
     六、最“勤奮”的學術不端:兩年在國際期刊發表70篇論文
     井岡山大學的鐘華、劉濤通過“偽造或篡改數據”、“侵吞他人學術成果”、“未參加創作,在他人學術成果上署名”和“未經他人許可,不當使用他人署名”等學術不端行徑,在國際學術期刊《晶體學報》上發表70篇論文,后被該期刊發現,做出撤稿處理。
     當然,也有媒體指出,井岡山大學的兩位教師并不是最勤奮的,2004年到2009年這五年間,黑龍江大學的一位教授在這本期刊上發表了279篇論文,經記者在調查,“論文作者并沒有造假,之所以寫出那么多論文,是因為團隊起早貪黑,培養的晶體多,再加上解析及時,投論文熟能生巧”的結果。(此處請勿誤解,筆者并非質疑一位勤奮實驗并寫作的教授)。
     至此,通過造假發表70篇國際期刊的案例可謂最“勤奮”的學術不端。
     七、最“高級別”的學術不端:復旦大學前校長楊玉良和他的“萊布尼茨獎”
     社科院2018版《反腐倡廉藍皮書》指出,一些學者有意無意在學術履歷上做手腳,以提高身價,如果不是很嚴重,也常常容易被忽略,或者被認為是無關重要的小事……這是另一種形式的隱形學術不端。所舉案例為復旦大學前校長楊玉良履歷造假事件。
     楊玉良履歷造假究竟為何,《藍皮書》并未指出,但在知名學術批評網站《新語絲》上,《楊玉良問題專輯》曾引起過長時間的轟動,其中對楊玉良最大的質疑是其獲得過德國1988年的Leibniz獎,也即德國的最高科學獎。相關文章指出,并未見楊本人出示過相關獲獎證書,但是一些官方文獻如《上海地方志》(楊浦篇,1995),《上海地方志》(青年篇,2002),以及專門為介紹復旦大學學術成就而特別編寫的《復旦大學教授名錄》(1992)都介紹過楊玉良獲得“萊布尼茨獎”的消息。只是后來該獎項組委會竟向全球公開了歷年獲獎的名單,“其中1988年獲獎名單中,即使用高倍電子顯微鏡也找不到楊玉良三個字中的任何一個。”
     一些媒體也指出,楊在學術上也有很多貢獻,只是偽造獲得一個國際大獎的履歷并堂而皇之被寫進志書的劇情讓人不免瞠目結舌,至今我們仍不知這位前校長是否獲得過“萊布尼茨獎”,如果真的沒有,那可真是最為最高級別的學術不端了。
     總結
     社科院2018版《反腐倡廉藍皮書》揭開了學術不端的諸多方面,反思64個典型案例中的七宗“最”,或為有效遏制和治理學術不端,建立風清氣正的學術生態環境提供幫助。
(責任編輯:辦公室)